8月20日,美丽中国实践小组的组员们在组长带领下,按计划来到了苏州昆曲博物馆,继续开展了以“印象苏州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。
苏州昆曲博物馆内设古戏台、门楼、仪门等,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。团队中的孙一凤同学对昆曲有一定了解,通过她的讲解,成员们了解到,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前身是全晋会馆,始建于清光绪年间,是由来苏经商的山西商人集资兴建而成的。由于山西人敬关帝,门楼上有许多和三国有关的装饰戏文。在她的带领下,组员们参观了庑廊两侧的展陈,了解了明清年间的著名昆曲大家,尤其是曲圣魏良辅,还了解了昆曲的另一种演唱形式——清唱,以及和清唱有关的堂明灯担。值得一提的是,她的细致讲解吸引了其他游客的注意,纷纷过来倾听讲解。
接着组员们来到了古戏台前,戏台上的穹窿藻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它不仅显示了绝妙的古典建筑艺术之美,更重要的是能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,古人的匠心由此可见一斑。站在古戏台中间,头顶是圆形的藻井,脚下是方形的戏台,象征着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“天圆地方”。而演戏者站在这天圆地方之间,以生旦净末演绎世间百态,正反映了中国人“人生如戏,戏如人生”的朴素的哲学理念。
经过今天的参观与交谈,组员们对苏州的戏曲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昆曲能取得正声雅乐的地位,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人类口述和非文化物质遗产”,是不无道理的。从昆山腔的形成,再到魏良辅对其进行的改革,在保留和发挥南曲的基础上,揉以北曲雄健刚劲的风格,四方歌曲皆宗吴门。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,昆山腔演变为昆曲,现代艺术又有了昆剧的表演形式。然而万变不离其宗,现代表演者仍然尊奉着几百年前昆曲演唱的准则和规范,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,以其软糯彰其雄劲与坚持。